《收藏》(中国美术家网会员主页)
杂志首页 | 期刊 | 艺术家 | 本刊专访 | 人物报道 | 艺术高端 | 经典作品 | 艺术观察 | 期刊资讯 | 联系我们

        清玩者,毋庸认真 蔡一鸣先生访谈

          清玩者,毋庸认真 蔡一鸣先生访谈
            访谈人物:蔡一鸣
          采访者:您喜爱上收藏,有什么机缘吗?
            蔡一鸣:我在上海念中学时,很多同学的父亲或祖父都是收藏家,我从小就看过许多珍贵的古董和字画,只是那时对那些红红绿绿的花瓶和碗并不太了解。当年上海的大收藏家、后来香港“敏求精舍”的创办人胡惠春就是我同学的大哥,我以前常去他家里玩,胡惠春把贵重的古董放在会客室和书房里,所以那时,他并不准我们进这两个地方玩,怕我们把古董碰坏,但我还是见过他不少的收藏品。
            另外一位我眼中真正的收藏家,是我同学邻居的祖父,他是创办庆云银楼的郭老先生。那时他年纪已经大了,身体很不好,成天躺在床上,但只要听到古董商拿好东西来,他马上就会起床,高兴地和古董商讨论。当时我所见的上海收藏家几乎都是只收不卖的。新中国成立后,大环境变了,收藏的观念也跟着改变。那时我对古董收藏还懵懵懂懂,后来在香港看了拍卖会的预展,才发现那些古董和我小时候见过的东西都很像,从此引发了收藏的兴趣。

          采访者:您是何时开始自己的收藏的呢?
            蔡一鸣:我是1979年开始收藏的,第一件藏品是在香港买的。我虽住在台湾,但没在台湾买古董,主要是当时台湾并不时兴收藏古董。为什么呢?因为台湾被日本统治了50年,日本人不可能留中国人的古董,所以台湾本身没有中国的古董。直到1949年,国民党由大陆撤退,很多人跟着搬迁过来,也陆续带过来一些古董,但这些古董后来多半被卖到国外去了。当时香港最大的中国古董买家是本地收藏家以及日本人,从1970年之后的十多年,日本人挟着雄厚的财力,买走了很多重要的瓷器。一直到台湾的经济起飞,大约是1988年以后,股市上了万点,有钱人多了,台湾地区收藏古董的风气才慢慢浓厚起来。
            1960年前后,我从事贸易,在香港设有办事处,所以每个月都要到香港出差,每次都住在办公室附近的文华酒店。那时,苏富比和以后的佳士得的拍卖会都在文华酒店举办,我没事时就跑去瞧瞧,看着预展的东西觉得很眼熟,因为小时候都见过。我大约看了三年,才开始进场。买的第一件是瓷器,因为那时在拍卖市场上最被看重的就是瓷器,在香港拍卖的文物也以瓷器居多。我涉足收藏的初期,从古董商那里买的古董比较多,交了不少“学费”之后,觉得通过拍卖公司交易比较安全。当时香港的拍卖公司是很严谨的,如果买到不对的东西是可以要求退钱的,因此对于古董的真实性及其年代,都比较值得信赖。
            早期我收藏的多半是明清时期的瓷器。现在“乐山堂”所收藏的瓷器中,有一只明朝万历年间的紫地黄龙碗,全球有记录的不超过4个;另一件明朝正德年间的绿龙纹碗,更是孤品,都很珍贵。

      艺术家推荐
      孙连刚
      韩金华
      刘浩锋
      刘见鑫
      朱明
      肖超
      本刊专访
      ·【鲍建和】访甘肃省收藏协会主...
      ·【戴浩石】专访:侣明室收藏展
      ·【林家如 】尤仑斯重要当代中国...
      ·【杨才玉】专访《收藏》杂志总...
      ·【一言】翰龙雅集首届珠友会...
      ·【吴冠中】丹青圣手 艺术良心...
      ·【五大师】传承创新 五凤齐鸣...
      ·【巴林石】走出草原示众人 —...
      ·【风眠】诗意的孤独 ——林...
      期刊资讯
      ·一枚少见的咸丰宝苏局当百大钱
      ·海帆留踪——荷兰尼汉克先生捐赠明清贸易瓷
      ·盛观熙盛赞《收藏·趋势》
      ·“故宫学”让故宫升级
      ·昔人已去? 墨宝永存 ——我收藏的张岱年、季羡林墨宝
      ·话说“周大洋”
      ·笔端流淌着人文情怀 ——沈从文的一通手札
      ·真草隶篆 各领风骚 民国四大书法家
      ·慈祥和悦 巧捷万端 长安出土的北魏石佛造像
      友情链接
      合作媒体
        说宝网 世界古董网 新浪收藏 金銮博物馆 翰墨书画网 中国当代艺术联盟 博宝艺术网
      • 电话: 邮箱: QQ :
      • 地址:
      Processed in 0.808(s)   36 queries by cache
      update: